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中国21空巢老人生活记录: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孤独和脆弱

发布于:2020-12-08 被浏览:2540次

老袁:如果我现在能走五分钟,我就走十分钟

韩:我请求菩萨让我再移动十年

袁阿姨:要说我习惯了寡妇的日子,不一定都是真的。

何伟:我现在最后悔的是没有给女生拉宝宝

吴婆婆:每次听到门锁上了,门锁上了,我的心都在颤抖。

老杜:那么这个年纪呢?这个年纪还能不要脸吗?

王妈:如果六家轮流,没有自己的家我也不会变成流浪猫。

李阿姨:我怕有一天他会去和花草说话。

这些简单的文字,是70后作家易周的非虚构作品《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中的章节名,也是许多孤独的老人在农村和城市里花了一年多时间寻找他们的心声。

这本书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前,曾在豆瓣阅读系列中获得高分,很多年轻读者都被它所感动。有人说,以前总想着快点变老,变成老太婆,慢慢走,晒晒太阳,却不知道变老是那么孤独。还有人说我从这二十多个故事中看到了父母长辈的影子,低估了他们的顾忌、细腻和脆弱。

“我写《空巢》有优势。我面对的老人,完整地诉说了他们的一生。什么时候需要小说?材料不够补。我的对象提供的是满满的,但我要做的是切一部分。”12月7日晚,易周参观了朵云书院旗舰店,并与评论家穆野就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交谈。他后悔《空巢》的写法是“90%以上真实”。我所做的就是把老人的话理顺,把过度的抱怨掩盖起来,处理一些个人隐私。感觉自己做的都是如实记录,感受写作的快乐,内心很踏实。”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我们都有一定的偏见和想象。当我真正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才发现,老人想要保持的尊严是令人震惊的。”例如,周舟回忆起书中写的一位老人,他在家太孤独,经常跑去商场。她说“看到人来人往,看着五颜六色的小女孩”,这句话至今让他印象深刻。“老太太以前是个小姑娘,光这句话就充满了力量。”

易周拿着录音笔和老人聊天,积累了几百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整理出40万字左右。当时,他13岁的儿子跟着他去看望老人,并迈出了剪稿的第一步。在木叶看来,《空巢》的写作是克制的,没有渲染细节和故事本身。没有文学经验的13岁孩子在权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后来发现他去掉的都是抒情的东西,他抓住了骨架。这符合我们愿意接近和展示的客观性。”

面对陌生的来访者,为什么老人愿意讲自己的故事?易周说,面试有很多困难。“有些老人不愿意或不清楚孩子的隐私。有些老人突然心情不好。前一秒他们说得很好,下一秒他们会把你踢出去。我们的做法是尊重老人的精神状态,不愿意就不做,愿意说就听。”

“很多老人讲方言,这本书或多或少保留了口语的性质。他们的口音从南到北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不同的口音和苍老的嗓音诉说着他们的一生。他们说的话,不能简单的以对与错,合理与否来评价。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形成人类的事实。”易周承认这种写作很特殊,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他的写作观念,甚至是人生观、世界观。“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克服常年当小说家的问题。——应该是惊天动地的,残酷的,引人注目的。希望让它克制一下,让更多人理解。”

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小说家的同理心帮助了易周。“有人问我,做小说家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以后想认真回答:理解别人的意愿和能力。和老人聊天,我会对很多平凡的细节和简单的文字产生共鸣。我会情绪化,那边的人会觉得小伙子——能理解我。他们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要做的就是静静的听。回头看,老人的话里有很多金玉良言,比我写出的优美语言好多了。”

在易州看来,空巢老人是中国人的问题。“全世界都在面临老龄化,但是外国人的文化对巢穴没有依恋。我采访的一些老人家境不错,身体也不错,但是养老还是个问题。即使把老人送到五星级养老院,很多人还是觉得有一定的道德和舆论风险。我们有传统的父道孝伦理,有“老有所老”的理想。老了,老无所依,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来自文化精神血液的问题。"

空巢老人可能是现代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难题。面对观众,易周还是提出了一种期待:“这里的每个人年龄都大致相同或者比我小。希望读这本书能唤醒一种人会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只要这种意识经常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对老人的态度可能会有所调整,对这一秒的生活方式会有另一种理解。”

标签: 老人 的是 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