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大禹是一个非神话人物 安徽于慧村遗址的发现为大禹治水足迹增加了新的证据

发布于:2020-12-09 被浏览:3018次

于慧村龙山时代城市遗址(引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对夏文化的探索堪称“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而作为英雄的余形象,则深深地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但却很难找到痕迹。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工程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关于于慧村龙山遗址的报告格外引人注目。

俯瞰南面的于慧村遗址(引用自《光明日报》)

一、于慧市龙山村

于慧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建于4400年至4100年前,也就是龙山文化的晚期,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相对来说规模不大,大致可以分为中小城市。为什么?因为位于其西南部的良渚文化焦墨山遗址,有一个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长方形人工平台,这座人工建造的豪华宫城的面积几乎是于慧市的两倍。同时,在江汉平原的汉水以东,有石家河古城,占地120万平方米,远超于慧村的龙山城。虽然于慧没有其他城市大,但它也是迄今为止淮河中游最大的龙山城市遗址。也可以推测,淮河中游在龙山时代晚期并不突出。

有趣的是,石家河古城及其承载的石家河文化似乎与俞有着渊源:韩建业教授曾推断俞招募的三位苗族人是石家河文化的先民,石家河文化曾经辉煌一时,城市庞大,文化独立。

于慧村遗址考古遗址一角

但现有蚌埠东、北城墙长300-600米,过去发现的祭祀仪式遗迹应该是蚌埠东墙的一部分。城墙堆积如山,只有城墙的地基,宽18-25m。城墙内外都挖了壕沟。

二是2007年至2011年发现的祭祀遗迹

自2006年首次钻探和2007年至2011年的五次大规模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与祭祀有关的文物。其中有大型祭祀平台,大型祭祀沟渠,祭祀坑。发掘人被确定为祭祀平台附近的“A”形建筑基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3-23.5米,方向为正北,可能与治水祭祀关系密切。

于慧村祭台基金会(引自《禹会村祭坛是否为涂山会盟之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蛟的文章《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分析与研究》,于慧祭祀遗址具有“治水”的仪式功能。这个“A”形祭祀遗址之所以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寺庙、祭坛、宝塔(祭坛高于地表,宝塔多为半地穴式),而文献中未见的“全屋式浅基础平地建筑”,是因为其特殊的功能。

祭祀沟里还发现了一件陶塑。爬行动物的上半身形状像壁虎,身体细长,头部略厚,吻部尖锐,头部上部有突起的眼睛,前肢爬行。研究员何翔认为,这种动物的陶塑是娃娃鱼宝宝,象征着人与水的和谐,也符合大禹的疏水策略。也有学者认为《说文》中的“于”象形文字和商代晚期的祖心语青铜器铭文都是以鲵鱼的形状书写的,所以这个陶塑也暗示了这个地方就是“”所在的地方。总之,这件神器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

祭祀沟发现爬行动物

三.村庄与余

看看“于慧村”这个名字,就知道里面有一个历史密码。于慧,原名“雨村港”和“于慧古梯田”,地方志中说这个地方最初建于南宋。看着他的

《左传》在七年丧公中,他说:“雨荷王公在土山,持玉帛者天下。”太史公虽“西至孔通,北至涿鹿,东至大海,南至江淮”,但在《史记夏本纪》中仍只是隐约提及,“否则禹将为江南诸侯,因冢而崩。会取,会记也”。那么问题是安徽蚌埠离绍兴很远,绍兴在古代叫会稽。但是《集解》和《括地志》都认为惠姬和土山不一样。于《尚书》年的历史事件有三:《尧典》年,——枪控水;《皋陶谟》年,于在帝舜会上谈如何引导道德教育;《禹贡》年,禹打下疆土,分九州。然而,区分古文和史书的真伪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总之,文学中的遗迹总是斑驳甚至矛盾的。

电视剧中的余

从出土文献来看,于的传说在周朝已深入人心,以致“书以竹帛写成,刻于石中”。保利美术馆的《豳公盨》和尚波竹简的《荣成氏》都包含了俞水定义九州的内容。因此,虽然“疑古”之风曾使大禹治水变得荒诞,虽然顾颉刚说“大禹是蝼蚁”,正如傅斯年在《战国子家叙论》中所说,但谈论历史的人一定不能“视无知如无物”。

七宫彩碑刻拓本

朋友可能会问:大禹治水的“水”不应该是黄河吗?为什么“于吉”现在位于淮河流域南部附近?根据环境考古的相关研究,余在土山和淮水治理的“水”确实是当年的黄河。古代黄河曾把淮河入海,——。4600年前,黄河走的路线和今天废弃的黄河一样,就是淮河流域。当时由于黄河流经,常年淤积,河床极不稳定,自然成为主要防洪阵地。朋友们可能还会问,大禹不应该代表中原和中国吗,他是怎么到淮河这样远离中原的地方的?4000年前左右,黄河经历了一次南北大分流,所以对于土山来说,就是土山结婚生子的传说,“三进家门前”。同时拥有中原龙山文化的丁涛出土于于慧祭祀遗址,暗示着“于慧”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传说和神话。

黄河

温说

隆回山城遗址的发现无疑对解读于慧土山的古史和传说起到了支撑作用。用考古资料解释古代,追溯三代,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自史学所以来,那些讲历史、讲古物的人,一直在尽力寻找、考证。但新的考古资料虽然有助于解读古史,但考古发现只是古代人生活和社会的冰山一角,更像是一块块残缺的拼图,支离破碎。但不要因为它的局限性而心灰意冷,要像李玲老师说的那样,对它有“理解同情”。

参考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王主编,瞿万里译:《尚书今注今译》,北京图书馆1969年9月抄台湾商务印书馆第一版。

孙:《鼎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三联书店,2018年版。

安徽专案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博物馆:《安徽蚌埠市禹会村龙山文化遗址祭祀台基发掘简报》,《考古》第1期,2013。

贺翔:《禹会遗址祭祀礼仪遗存分析与研究》,《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徐永杰:《禹会村祭坛是否为涂山会盟之地?》,《大众考古》第4期,2017。

马:《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确认》,《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5日。

(作者:浩然文史,枯燥的后学)

本文是浩然传媒的文史科普原著,严禁擅自转载!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每天都会给你呈现精彩的历史文章,请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好评、转发和评论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祭祀 黄河 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