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健康 >> 文章正文

医生名片|急诊 为什么不先来?

发布于:2020-12-09 被浏览:2919次

被“晾”在急诊的老李和小李

晚上8点,小李终于下班了。想起这两天感冒,白天没时间上班,就去家附近的大医院挂了个急诊,开了点药。结果等了2个多小时,他没看到病。他还发现,比他晚到的病人,一直是先看到。

小李气冲冲地进了诊室:“我刚感冒,等了2个多小时!你的黑幕太明显了!他们几个来的比我晚那么多,凭什么都比我早?要不要先说先来后到?"

老李,刚到急诊部没多久,就趴着搬进了诊室帮他做鬼脸。“那是,我已经在这里快半个小时了,我快要来找我了。结果这个人一来就被叫去看病。我拉肚子一晚上了,疼的要命。你对延误负责吗?"

诊所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小李和老李的话语里有哪些人一到急诊科就得到医疗照顾,不用等,马上看病?

当晚值班的张医生向老李和小李解释:“很抱歉让你们久等了。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注意一个优先级,不一定按照事情的顺序。现在这个病人,来的时候血压200多,胸痛的厉害。他必须先看看它,并首先检查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

就在这个时候,心电图打印出来了。张医生看到典型的心电图后,立即诊断出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还是立即危及生命的类型。他立即护送病人到急诊室,并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医嘱)。“这个病人需要抢救,马上监测,嚼抗血小板药物,联系导管室,按照绿色通道的要求做血液检测,建立静脉通路说明病人情况……”与此同时,他“张着嘴东张西望地看着六条路”,转身说:“请在诊室里等病人,这里有抢救。别担心,你们两个。我们以后再详细讨论。”

老李看到病人汗流浃背,脸色苍白,痛苦不堪。当他看着刚刚一步一步工作的医护人员时,步伐、话语、节奏仿佛都挂上了。他立刻觉得肚子好像不那么痛了。他和小李悄悄回到大厅,继续等待。

允许插队是为了抢救生命

最后紧张的抢救结束了,老李和小李也结束了病情。趁人不多,张医生开始和他们谈话,周围没走的病人和家属也围过来听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能注意先到先得?下面是张博士和他们之间的对话。

“刚才说了,在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了生意的先后。急诊也是如此,最根本的目的是让真正危重的患者能够立即得到有效的治疗。就像前面的病人一样,是非常危险的急性心肌梗塞,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每一分钟都算治疗,不能再等了,所以来急诊要马上看。别说这个病人跟我没关系。如果这种情况与我有关,必须立即治疗。”听了张博士的话,大家频频点头。

张医生转向老李说:“你血压稳定,病情稳定。虽然我感觉很不舒服,但是肚子疼拉肚子的患者,只要不是严重脱水,一般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危险,需要等待。小李,感冒本身不需要看急诊。你看你也是主动等到下班再来医院。其实你也承认自己没大病。真正急的病人‘插队’到前面,提前几分钟,就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和小李一样,可以开点感冒药,可以不来急诊,也可以选择别的医院。简而言之,在在急诊,轻重缓急就表现为病情为王,重疾患者可以先看,轻疾患者可以等,同级别的患者将按先到先得的顺序接受治疗。”

病得重不重 谁说了算

那怎么判断病情呢?谁来评判?标准是什么?

通常在急诊科的显著位置有分诊台,患者可以在这里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糖视情况而定),每个患者在就诊前都要在分诊台测量这些指标。指标、症状等信息输入专门的分诊系统,计算机根据一系列客观标准自动判断病人的病情分类。

负责判断病情的人叫分诊护士。都是在急诊科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护士。他们对危重病人有敏锐的观察力。除了计算机系统中的客观指标,不确定或可能恶化的患者也会要求急诊医生立即评估。

分诊的标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1级病患者是最严重的,他们的病情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他们需要立即进入复苏室或急诊室进行抢救,如心脏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即使没有注册,这些程序将在以后补充。

2级病人情况危急或迅速恶化,他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还应在短时间内进入急诊室进行治疗,如严重呼吸困难、嗜睡和急性中风。

3级病患者病情紧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在4级非急诊患者之前应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痛、轻中度创伤等。

4级的病人不急,但病情一般,轻微疼痛,轻微擦伤不缝合,稳定恢复期病人复诊,只开诊断书。轻度患者按照指导顺序就诊,也就是说非急诊患者去急诊会有较长的等待时间。前面提到的小李就是典型的例子。

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这些标准可靠吗?病人刚到的时候“很好”,等着病情加重怎么办?

该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可以识别大多数危重患者。此外,基于“宁错勿漏”的原则,重症的分诊标准相对“宽松”。一旦存疑,可列为1级的患者不会被判为2级,重症患者也不会被漏掉。第一,要按重症处理,会查危重症。这也是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分诊后,患者的病情会被动态评估,而不是静态的。如果病情发生变化,可以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评分,及时治疗。

最后,张医生说,“急救应该是危重病人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是他们的生命线。但由于多种原因,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患者占用。非急症去急诊是相当常见的。希望大家把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急诊患者。”小李听后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再也见不到急诊室了。

作者简介:张向阳,清华长庚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文字整理:马世成

审核专家:国家卫生科普专家数据库专家

规划:谭佳

编辑:王建英

标签: 急诊 患者 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