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在线分享会议预览|教师望向别处

发布于:2020-12-15 被浏览:3294次

学林侧影

这本书是吴林老师的采访和回忆录。受访者的选择通常是各自领域80岁以上的领军人物.刚开始写的时候,希望以后能收藏这些文字,书名是《歌泣人生》。

有一天,吴林老师在北师大小红楼向启功老师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但立即遭到齐老师的“坚决”反对。他很不喜欢“哭”这个词,装作生气的样子说:“你开心,我们哭吧,别这样!”之后,齐老师走到写字台前,写了四个标题,其中有“林雪的剪影”。

这本书的书名就来源于此。

气功老师题词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吴林先生关注并采访了盛成、周有光、吴组缃、林庚、施蛰存、吴作人、李可染、陈从周等一大批中国学者,并花了近30年时间对他们进行了丰富。在这本书里,30位世纪学者被选为剪影。他们没有直接表扬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是用小细节写人物,通过四五千字的短文树立形象。然后,通过一群人,观察一个时代,他们对20世纪的缩影。

吴林老师说,他之所以写这些当时被冷落的老知识分子,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些人才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一批人,所以他决定写一本书,讲述这些知识分子是如何作为人学习和生活的,如何在变革的时代承担起自己祖国的命运。

本书特色

《学林侧影》写作采用叠加法:保留多年前的原文,加上新写的“补充”,甚至“回忆”。这种时空风格既能保存和还原当年的采访场景,又能增添多年后的沉淀和思考,使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深刻和厚重。

作者从第一视角记录了他与老师们的所见所闻,手稿的内容都是基于吴林老师与学者接触的第一手资料。书中附有人物的早期和近期照片,其中一些是作者吴琳亲自拍摄并首次公开的,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吴林1961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资深记者,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相关成果多发表在《中华读书报》 《北京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名人采访录》 《歌啸余音》 《旧时书影》等。

相关图书

学林侧影

吴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史湘哲

2020年10月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著名作家吴霖关注并采访了盛成、周有光、吴组缃、林庚、施蛰存、吴作人、李可染、陈从周等一大批中国学者,用近30年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了丰富。这本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了本世纪30位学者的轮廓,深刻地写下了这些知识分子作为人是如何学习和行为的,以及如何在变革的时代承担起家园的命运。作者以非虚构的方式在纸上呈现了一代学者,大量的内容被独家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是启功老师弹的,署名。

精彩书摘

坐拥书城的季羡林

初秋的那一天,夏天还很温暖,蝉鸣悦耳。蜿蜒的道路深处是朗润花园。竹林中,季羡林先生推门出阳台。昨天是他的八十二岁生日。

在纪老师的带领下,我走进了他的家。过道里摆满了书柜;书架上堆满了书。进了房间,书柜和书更多了。大部分学者都会羡慕这个丰富的收藏,这个感叹也让这个爱书的前辈开心。他想带领游客参观他的书房和书。几乎所有的房间都井然有序地摆满了书,包括他在德国十年后带回来的外文书,还有以相当便宜的价格购买的整套《大藏经》。

纪老师很奢侈,因为他有三个自习室,就是他读书写字的三个地方。他喜欢采取“拍一个镜头,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在桌子上写一篇专门的文字。因为资料书和手稿流传很广,一旦写累了,就空手转到另一个书房继续写或读,只是换个主题。

其中一间自习室改装成了游廊,四个简单的木制书架像金字塔一样摆放着,里面堆满了书。来访者坐在吉小姐对面的桌子上。不仅桌子上有书,上、下、左、右都有。所以说季先生有书店,挥笔如剑,未免言过其实。

在这里,大师营造的特殊书香风格和文化氛围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心灵在这里可以得到安宁和安宁。

吉老师每天早上4点起床上班,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竹林后面的光,应该算是朗润园乃至整个盐源园最早的光了。早上8点,像上班一样,他走出家门,穿过未名湖,走到大图书馆看书。早在两年前,他骑自行车而不是骑自行车走路,但最近,由于家人的“严令禁止”,他也“少数服从多数”,安然起床。纪老师声称自己没有体育锻炼的爱好。“这是锻炼!”他严肃地说。在图书馆看了两个小时后,他沿着路线走回家。

他最新的大招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写一个《糖史》。这本打算写四十万字的巨著,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了。

纪老师以爱猫闻名。两年前去姬府玩的时候,尝过两只大波斯猫。在这次访问中,吉老师告诉我,其中一个是几个月前被盗的。另一个叫咪咪,下班后给纪老师带来很多欢乐。“咪咪”五岁。纪老师调侃说是“猫到中年”。

嵇先生虽然是一位成功的学者,但他不愿意把朗润园当成天堂,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不变,这总是让人感到兴奋。

在初秋的那一天,他和他的客人们谈论着敏感而又不可避免的话题。纪老师很大方,话刚落,窗外雷声大作。

我在吉先生家门口和他握手。他面前是一个精致的湖,面对着楼门,有一朵莲花。荷叶绿到极致,花还在萌芽。

“那是我们种的。”纪老师说。

“怎么长出来的?”面试官问。

"播种一把种子。"他做了一个播种的动作。"三年后,他已经成长为现在的样子。"

此时,雨已经开始下了,少之又少。

“我喜欢下雨!”他说:“今年雨少了。”

刹那间,我从一本正经的学者季羡林身上看到了抒情散文家季羡林的形象。他们是如此美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征文选,厚而重,在来访者的包里,作者在上面的签名笨拙而有趣。

楼门两边,是纪老师的家。一边是卧室,摆着《二十四史》,齐白石的画,当然还有他的书桌,他的纸和笔;另一边是他用阳台改装的书房。

雨,打在竹林的树叶和窗玻璃上,声音先是破碎,然后连成一片。纪老师穿着一件黑色的丝绸衬衫,站在门口,像一本沉重的书,静静地看着雨。

1993年8月8日

补 记

季羡林老师在1933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晚饭后,去朗润园,风景幽深。”当时他22岁,已经在清华校区生活了两年多,所以无法确认这次旅行是否是他第一次接近朗润园。出了清华西门,如果没有墙,对角就是朗润园。

1980年,季老师在《散文集《朗润集》序言中说:“我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住了近20年,是明清时期的名园之一。水木以其美丽蜿蜒的小路、郁郁葱葱的绿树和反射阳光的红莲而闻名,这似乎与《红楼梦》有些关系。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我喜欢‘朗润’这个名字。”

纪老师是朗润园人。我在朗润花园拜访了他。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第一次。那是1991年6月19日。那天,我和他在他家一楼的阳台上拍了一张照片。看着这张近30年前的老照片,我很惊讶,也很害怕,突然明白了“时光飞逝”、“一眨眼”这样的成语。这张照片对我来说有另一层含义,因为摄影师是我的老朋友唐师曾,他于1983年在学院路41号相遇。粗略算了一下时间,大概就在他从海湾战争回来,去新华社开罗分社之前。

那天,在纪老师家里,至少用了两台相机,分别是黑白和彩色的。我还有几张彩照,是在纪老师家客厅拍的。吉老师和我坐在一张方桌前,但我们对我们谈论的内容感到困惑。不过当年的照片保留了一些细节。现在看来对屋内的环境还是挺有意思的:纪老师身后,放着一台14寸的电视机(不管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上面盖着深红色的绒布。挂在墙上的不仅仅是有风景的月历,更是每天都要翻一翻或者撕一撕的日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纪家的日历是翻起用夹子仔细夹住的,日历的底板是一个美女。桌子上放着白瓷茶壶和瓶子,好像装着调味品。这里,应该是纪老师家的客厅和餐厅。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只巨大的白猫突然跳到了桌子上。在纪老师站起来安抚白猫的那一刻,用黑白胶片的相机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后来老唐把这张照片叫做《猫争人权》。

临走的时候,我和姬小姐在客厅外的阳台上,用一种通俗而正式的方式合影。我应该在同一个地方为老唐按下快门。

从这张1991年6月与姬小姐合照的照片可以看出,姬小姐住在一楼,阳台外有一片青翠的竹林。我腰间的BB呼机看起来很抢眼,突兀又愉悦。现在这种传呼机,俗称BB机,早已绝迹,但在当时却是即时通讯的利器。我还记得我的号码是126-53630,老唐的呼机号码,我还记得:126-5566。

后来,唐师曾和季羡林有了更多交集,甚至衍生出社会新闻,这是后话。也许,1991年6月的那一天,就是他和纪小姐缘分的开始。

纪老师生于1911年8月6日。1993年,他82岁,按照中文算法是83岁。文章《坐拥书城的季羡林》写于1993年8月8日。根据文章,我是8月7日拜访的姬小姐。我找到了那一季老师给我的那本书,那本我写得“厚重”的书。我说的“厚而重”自然有双重含义,物理厚度也是如此。这本书有556页。它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第一版《季羡林散文集》,印数为3550册。纪老师在扉页上留了笔签,是1993年8月7日。这应该是我向纪小姐致敬的又一次机会。

在我当时看来,季羡林先生的学识几乎不及大山。比如他说当时正在写《糖史》,按照今天的流行语,当时觉得自己很“高、大、优”。记得问过他为什么写《糖史》,怎么写。可惜记不清纪老师给的答案了。现在《糖史》已经发表了,还没看,很惭愧。我想当年我问的问题的答案可以在那本书里找到。

回头看看当年的季先生,马上就清楚了,他穿着便衣,好像见过几次面。他要么穿着衬衫,要么穿着蓝色中山装。纪老师说话很慢,有很重的山东口音。让他兴奋和自豪的似乎是一屋子的书。当他第一次去那里时,他担心没有地方放书。第二次去的时候,北大已经给他加了一套房子,就在原来房子的对面,专门用来放书的。他对此非常感激。90年代初,房子是稀缺资源!

因为加了一套房子,家里的布局就变了。纪老师带我参观他家,想起他老婆生病坐在床上(后来才知道季羡林太太叫,1994年去世)。然后,他指着墙上齐白石的画,跟我说是50年代初买的。我问价钱,他的回答让我惊呆了。今天画的价格惊天动地,以当时老师的工资来说真的很便宜。依稀记得,纪老师跟我说,我通过朋友买了两张票,好像买了两张一张。

2004年夏天,我第一次去德国,以马丁路德大学所在的城市哈雷为起点,每天坐火车去不同的城镇随意闲逛。有一天晚上,我从某个城市回到哈雷,要在Eizenakh换车,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我坐火车去了另一个方向。当火车停在尽头时,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哥廷根!啊,我第一反应是,这是季羡林先生曾经作为留学生生活了十年的城市…

2016年10月18日

-结束-

编辑同一首诗《思想者》

这是1831年我们为你准备的推挤

如需转载并注明合作来源,请联系后台

标签: 先生 他的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