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感受记录|文化交流是少数民族的本能

发布于:2020-12-17 被浏览:3407次

(图文无关)他捡起了小时候痴迷的皮影戏技巧,独自在异国他乡表演,写了一本书介绍和传播中国这种独特的艺术。(视觉中国/地图)

好心的朋友常常后悔我在海外呆了十几年,在国内没有好好努力,好像被埋没了一样。其实利弊是分不开的,各有得失。

我可以写陈毅和徐守尚的恩怨,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徐悲鸿1924年在法国画的《赵夫人像》油画。我有机会成为顾毓琇的老朋友,和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一交往,更何况我是受加州圣地牙哥的休斯敦美术馆和人类学博物馆的邀请来举办我的版画展览的,对蒋易和徐悲鸿也能略知一二。而我去了大洋彼岸,深深怀念故土的亲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见过很多人和事,默默无闻地以一个种族的本能在民间进行文化交流。这不是政府之间或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是由媒体宣传的。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孟新、胡南海等学者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十余年,接受过无数中国作家艺术家的讲座、表演、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责任和意愿。

秦振安,我在休斯顿认识的一位老师,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州。他从小就沉浸在家乡这种特殊的民间艺术中,对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着迷。组织领导小学电影社团的演出。当日本侵略者用大炮入侵时,他们首先从家乡进入于颖中学到北平,然后进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再转到后方的重庆中央政治大学。最后他们干脆参军,在台湾服役十几年后退伍,才想起热衷于理科救国,努力考取淡江大学化学系毕业证,也就是重新重读大学。此时他47岁,却带着家人去美国深造。五年后,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在贝勒医疗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别人这个时候就该退休了,我才拿到学位和工作。”他真的在1982年退休了。从此,他拾起了小时候痴迷的皮影戏技巧,独自在异国他乡演出,并写书介绍和传播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不为别的,他觉得这是一种义务,一种陶醉,一种缓解那种总是萦绕在血肉之间的留恋的方式。

张继禹女士住在费城,是一位出生在四川的国民政府中央委员的女儿。她随家人搬到台湾,去美国读了个学位,然后就成家了。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很多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夫妇,自然就提出了教育中国孩子认祖的问题。这不是她的要求,而是收养中国孤儿的夫妇的迫切要求,这促使张继禹建立了一所中国学校。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她成立了“中国顶尖学校”。她一直是校长,多年来成绩斐然。

90%的中国领养儿童来这里上学。父母为了监督和辅导他们的养子,不仅陪他们学习,还来学习。约有160名学生和20多名教师(包括志愿者)获得了华盛顿政府的奖项。张继禹还说,这只不过是一种责任和热情。

我更加钦佩朱教授的事迹。他是美国东海岸康涅狄格州新伦敦最著名的私立康涅狄格学院的中文系系主任。这是美国大学第一个中文系,这是他的功劳。在他之后成立了“朱亚洲艺术研究室”,学校为他制作了一尊铜像作为纪念。他说:“第一,这是学院要做的,不是我要求的。”我相信。

几十年来,朱亲自投资、收藏了宋、元、明、清、现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160余件。十年前,他快九十岁的时候去世了。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多少人知道他?

朱最初是试图以政治救国。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他被选中赴美留学。他结婚后,先后在各大学教中文,直到转行画画,办画展,谈国画史,谈中国诗词,编齐白石教材,与当时美国的画家王继元、王、王相交。张大千对他在中国画方面的成就感到惊讶,并称赞他是“300年来的第一人”。

朱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受生活、兴趣、血脉中流淌的本土基因和不可泯灭的思想感情的驱使,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在异国他乡宣传自己的本土文化。

在海外,我感觉这些弘扬中国文化艺术的朋友,沉默、真诚、不作为、责无旁贷、真实、自愿、无名英雄,深深地教会了我。

杨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