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康德伦理学很可怕” 但却是“格格不入”的学术表现

发布于:2020-12-20 被浏览:2721次

文章截图。照片/知辉海洋微信官方账号。

这两天朋友圈爆了一篇哲学论文。这篇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标题就知道了。在朋友圈流行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至少它的标题类似于现在爆炸式营销的套路。

但这不是学者们闲暇时写的一篇短文,而是正式发表在2020年《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的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

据介绍,作者平先生是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长期深入伦理学,写过很多书。他也是湖北省伦理学会会长。这说明作者不是民间科学家,而是认真的学者。

在社交媒体上看了甚至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没有康德伦理学的研究,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没有学术水平在学术领域与韩东平交谈。所以,这一次,网民们没有在社交媒体上评判一场学术辩论,而是在学术平台上观看了一位学者的表演。

这不是个性鲜明,而是异常雷人

网民没有资格评判学术的优秀,但可以评价学术圈的风格。

学术研究是专业人士可以做的事情,所以它使用一套专业术语和特殊方法来构建基本的专业壁垒。如果把知识普及给大众,文章就会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值得尝试去普及深刻的问题。

但人气并不意味着消解学术应有的严肃性,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表达,更不应该模仿流量思维引领的网络营销风格。

这篇文章是一个学术期刊对韩东平的贡献,说明它不是熟人之间的私聊,也不是什么通俗的随笔。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风格特别不一样。不是与众不同,而是极其震撼。

作者平教授针对大众的批评为自己辩护说:“‘非常糟糕’不是一个脏字,而是一个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错误百出’、‘太不体面’等等,但比后者更准确、更生动。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他还认为:“没有什么学术规范不能在论文题目中使用口语。这种情况下,‘法律可以不禁止’,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以认为是学术论文题目上的一个尝试性创新。”

韩教授的论点有强词夺理的嫌疑。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除非特别熟悉的人互相开玩笑,“不好”是一个很让人反感的词,在日常交流中用这个词评判别人,除了严重恶化讨论气氛外,没有其他好处。

对网红套路拙劣模仿,谈不上什么创新

自康德伦理学诞生以来,一直不乏严厉的批评家,但韩栋平教授却斥康德伦理学为“坏的”。恐怕不是思想的犀利,而是语言的轻浮。

学术论文当然不排除适度的口头表达,但既然使用了口语,就不要害怕公众的批评,因为公众当然有权利判断口语是否使用得当。

作者还称之为“学术论文选题的尝试性创新”。如果学术创新的方向在这里,大众看到的更多是苍白的思想。因为现在网络上太多令人震惊的词语,这种对网络名人套路的模仿痕迹很差,真的没有创新。

发表这篇文章的《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韩东平的稿子刚收到的时候,编辑部内部有过争议,但出于对作者意见的尊重,标题没有修改。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盖。照片/知辉海洋微信官方账号。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公共出版物,既要保证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准,又要保持庄重的风格。发表的文章轻浮,导致社会观感不好,有失体统,破坏基本学术尊严,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口水战,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应该做的。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糟糕。”在这种情况下,说白了就是大街,就算不是脏话,也很俗。稍微有点学术尊严感和职业责任感的编辑,让这样的标题公开印刷出版,实在不合适。

12月19日上午,发表平教授文章的《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通过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表了一篇《作者声明暨编辑部征集商榷稿件启事》,声称经该刊编辑部研究,“决定面向全社会征集与文章《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相关的学术争鸣文章,欢迎积极投稿。希望这一争论能为中国伦理学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不过,我认为期刊应该对这种明显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基本的态度,而不是忙于展开学术讨论,给公众一种借机炒作的嫌疑。

还记得严肃学术期刊和网络营销的区别吗,这不是一个学术期刊难以忘怀的责任吗?

天鼎(大学老师)

编辑:丁慧实习生:史校对:

标签: 康德 伦理学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