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翁方纲——清代文人玩石之风

发布于:2021-01-26 被浏览:3552次

编者按:在2020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石头》格外抢眼。在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上,几块古石头和古画以高价跌落。清代流传下来的名为“锁云”的灵璧石之一,创下中国古典石鉴赏拍卖新纪录1345.5万元;明代宫廷画家吴斌的作品《十面灵璧图》以5.129亿元(含佣金)的价格售出。——艺术报

吴明宾十面灵璧图卷

大约在1610年,吴斌的十面灵璧地图(局部正视图)被拍卖,以纪念保利诞生15周年

正文/包子杰(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中国人玩石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唐朝时,白居易喜欢奇石,视太湖石为“客主,为苔莎,为宝玉,爱子子孙孙。”到了宋代,玩石头的高峰出现了。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痴迷于太湖石和灵璧石,并努力建造园林,被称为“根月”。“岳”是一座用奇石堆砌而成的假山。“书画博士”米菲也以玩石头出名。他不仅崇拜石头,还和石头交朋友。在绘画史上,《米芾拜石图》的就不少了。到了清代,文人玩石的风尚不仅有了奇石,而且有了新的面貌,成为中国书画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干嘉时期,翁方纲不仅在考证和诗歌创作方面引领文化界,还因为喜欢奇石和阮元而产生了“玩石热”,著有《石画记》一书,被学者们评为“堪称中国古代赏石录的庙兵”

翁方纲华建世商联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第16次拍卖

/ 奇石之“石” /

玩石头最常见的意思就是玩奇石,就像吴斌《十面灵璧图》的灵璧石。人们喜欢这些自然产生的奇怪而非传统的石头。美学家朱良志指出,中国人玩石头的观念中隐藏着反人工秩序的思想。这时的石头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物,而是艺术品了,乾隆三十年,33岁的翁方纲到广东任任选拔人才。翁方纲在首都出生和长大,第一次去南方,惊叹于南方的风景和与北方截然不同的特色。其中有记载他遇到奇石:《仆人于江边得树枝,状如鸟,又得怪石一峰承之,雨三见之,喜曰:此凤鸣高岗之象也!因为作》:千岁松枝,落地生毛。悬崖和石头,云和雨从河里冒出来。两者相遇是偶然吗,振动的翅膀似乎想歌唱天空。当船民来接佣人时,我们的同学都来找连。承几句水洗,阳光玲珑,紫烟升起。

翁方纲路过广东英德县时,听说这里有很多奇石,特点是“无斧痕,金玉音”,如《英石二首》。他觉得英德石很漂亮,但是没必要去雕琢这些奇石,用木头之类的其他东西来装饰。采石工匠破坏了奇石的自然美,他只能带着遗憾“不买摇船就走”。

中国人对石头的热爱朴实无华,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出土的石头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等待着人们的灵魂去雕琢它,等待着诗意的灵魂去让它在开放的状态中活起来。

2010年明代米颠陈洪绶白石台拍卖价为1176万元

/ 书画之“石” /

翁方纲有苏轼书法《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或《蔡君谟梦诗帖》),是宋代蔡襄梦中写的《梦游洛中》的诗句:“天上乌云含大雨,楼前红艳艳。如今阜阳的和尚在哪里,绿眼睛看着人的感受。”翁方纲对乌云、雨、红日、山等场景很感兴趣。在过去的40年里,他找到了许多画家按照这种诗意的风格绘画,但他们并不满意。嘉庆桂海年间,71岁

了他的想象,他兴奋异常,邀请友朋和门下士前来观赏,又以“石画轩”名其斋。

翁方纲对好友阮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阮元在赴云南任云贵总督时,把云南大理石的收藏热推向高峰。经学者考证,阮元收藏的“乌云红日”图石屏达十七块之多。后来,阮元石谱著作《石画记》问世,成为奇石鉴藏史上的经典。

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书画作品《合作研山图》,由翁方纲与罗聘、罗允瓒父子等多人合作完成,此画所绘内容正是一件米芾所藏的奇石“研山”,米芾书法代表作《研山铭》即由此而来。该合作图中,翁方纲做了一篇考证文章《宝晋斋研山图考》,文中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学术意义重大。

翁方纲“冷香”款菊花石

/ 碑刻之“石” /

乾嘉金石学大兴,成为一种“时尚”。在山林中访碑,是很多研究金石的乾嘉学者业余生活的鲜活写照。书画篆刻家黄易便是该时期访碑学者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访碑是“生平至快之事。”翁方纲在广东任职期间,公务之余搜寻碑刻,著有《粤东金石略》,共录金石刻画文字562种,数量丰富,考证精详,成为阮元编纂《广东通志·金石略》时的最重要参考。翁方纲在广东潮州访碑时曾有诗《遍访韩山石刻苏碑原石,竟不见,余无佳者,独拓公所书〈白鹦鹉赋〉分遗幕中,诸君并诗邀和》,从诗中可见,翁方纲对所得碑刻拓本的要求是苛刻的,只有质量上乘者,才有必要拓。

除了《粤东金石略》,翁方纲还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海东金石文字记》《瘗鹤铭考补》《九曜石考》《化度寺碑考》《焦山鼎铭考》等各种金石著作,尤其《海东金石文字记》,为其晚年著录新罗、百济、高丽等海东诸国的石刻,其眼界之广,海内无出其右者。

碑刻之“石”,在乾嘉学者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黄易的访碑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山东发现了汉代武氏祠堂庙碑,在翁方纲《重立汉武氏祠石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激动的心情:“予与黄子考订金石文字,每以斯碑旧本不得赏析为憾,今吾二人十年以来心营目想之状,一旦得遇其真,而予适按行鄱阳庐阜,开远怀文惠洪公千里关山所怅结而三欢者也!后之摩挲斯石者,当何如获惜之。”

翁方纲“冷香”款菊花石落款

/ 砚台之“石” /

砚台特有的材质、形制、纹饰、铭文,能显示历史、文学、雕刻、书法、篆刻等文化信息,故被历代文人所青睐。砚台的材质大都为石质,但也有用瓦的情况。对于砚台,记载中所见多为翁方纲为他人的砚(或砚台拓本、摹本)写铭或考证。如纪晓岚就藏有一方古瓦当做成的砚台,翁方纲为此写过《跋长生无极汉瓦双研》,其中有“纪文达所铭研,余既题之久矣,今为题此研椟,又书其铭册,又为颜其斋扁”之句,可见翁方纲为纪晓岚的砚台不仅多次题跋,还参与研椟、铭册、斋扁的命名。友人朱野云把三块旧砚台放于椟中求跋,翁方纲引经据典为其铭曰“一即三,三即一”,命其斋曰“三砚斋”。《跋货布研》《跋谢文节桥亭卜卦研》的主要内容为翁方纲对砚台进行断代鉴定。《跋谢文节桥亭卜卦研拓本》《跋薛文清旧藏研》为翁方纲在砚台领域进行考证的代表之作,每篇洋洋千言,其论证精祥,无不显示出乾嘉学者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

翁方纲跋《汉礼器碑》拓本

/ 印章之“石” /

中国篆刻艺术的两大高峰是战国秦汉和明清。明代开启了文人治印的先河,清代乾嘉时期,文人篆刻艺术极大繁荣,流派印开始出现,丁敬开创浙派,用切刀法治印,“开千百年印学之奇秘”。“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与翁方纲近三十年的艺术交游就是以互相寄赠金石拓片、印章等内容组成。印章是翁方纲金石研究的组成部分,他撰有《跋古龙骧将军印册》《跋王兰亭印册》《跋子鱼印》《跋左忠义公六印》《跋文三桥印》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在《跋古龙骧将军印册》中有这样的记载:

辛酉秋,未谷四兄得此印于洛阳,装册寄京师,诸同人诸为题跋。方纲与心畲、鱼门、瘦同、穀人各为跋若诗,小山、载轩二君兼逊未遽题入,然亦实无他条可资考索耳。时棕亭已旋全椒,而朱君归道山,不及见矣。将致书于未谷还其册,因书此记于同人题跋后,不胜泫然,是岁九月望日也。

篆刻是在方寸之间展现气象万千的石与刀的独特艺术,在可人的石材上镌刻优雅的文字,从此成了学者文人可以寄情于斯的精神家园。清代是中国金石学大兴的时代,以石为载体的各种艺术品成为乾嘉学者或欣赏或研究的对象。在此洪流之下,中国的书画发展进行着巨大的变革,“金石气”成为品评文人书画印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一块石上,我们不仅可以管中窥豹,看出文人雅士追求天然奇石的审美趣味,还能从与石相关的书画、碑刻、砚台、印章中,看到一个充满细节与温度的乾嘉金石学世界。

许为艺《致敬南溟》100x50cm

摆件为海南黄蜡石

《2021'「艺周刊」画坛风云榜》海报

「名家·艺见」

标签: 金石 砚台 灵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