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徐悲鸿画的一头牛 为什么能拍出2.6亿的价格

发布于:2021-01-31 被浏览:3793次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世界和平保卫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斯大林加强国际和平金奖。徐悲鸿听到消息喜出望外,为郭沫若画了一个150250cm的巨系统—— 《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在九州辛苦

作品细节表现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他过得并不好。他参加完第三次和平会议回来,展出了欧阳永舒的《诗品》。作品标题取自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一句话“所有的马都不嘘听号令,所有的粉丝都没有培养的乐趣”。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择了后一句,却把“诸番”改成了“九州”。这是相当巧妙的,就像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拍了一个特写,隐藏了“千马不嘶”的“军味”和严格的军纪,从而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徐悲鸿一方面庆祝郭沫若获得这个荣誉,另一方面也渴望和平。当时几十万志愿军奔赴朝鲜浴血奋战,祖国依然可以“在九州耕耘而无快意”。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有土改、抗美援朝。作品完成后,立即交给郭沫若,然后藏在郭沫若纪念馆,再流入民间。

1996年,在中国嘉德春天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92.5万元的价格售出,创造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特别拍卖的最高价格。2011年,这幅画在北京保利“十二大现代书画夜展”上以2.668亿的价格售出,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纪录。

画面解析

《九州无事乐耕耘》,一个人与动物结合的巨系统,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极为罕见。与其他很多军事艺术作品不同,画家采用的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三个人依次逐渐变得更远更小。背景只用几个松散的光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图像,使得视觉聚焦在农耕场景上。

柳树

图的右边是一棵用浓墨画的树干粗壮的柳树,树枝向上呈V字形生长。与淡墨写的柳条、藤黄渲染的柳叶相比,老树新枝,意味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意味着新中国的生机。

而画面只捕捉到了柳树的一部分,将画面分成了三部分,造成了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和牛基本垂直,使得整体构图简单,但在稳定中充满变化,在变化中趋于稳定,从而扩大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农民

图片中的三个农民都在

了年岁,但仍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

也许是因为青壮年都去参战了,所以农田里才只有老人和妇女,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作品里表达出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

· 耕牛

牛象征着勤奋踏实,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画的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

《九州无事乐耕耘》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虽然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

乡土情结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因此,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

画中的牛同样源于其乡土情结,徐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便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一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表面视觉上的一时快感,而是它所蕴含的“理”。这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的精神养分。徐悲鸿站在历史的高处呼吁:“今日中国一切衰落之病根,在偷安颓废。挽救之道,应易以精勤与真实,而奋发其精神。”这种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END -

来源: 古籍

责编 / 亚闻 初审 / 秦言 复审 / 齐风

转载请注明:“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 订阅杂志

通过全国各个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185

直接与我刊发行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