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一流大学”的浮夸与浮躁

发布于:2020-11-24 被浏览:3128次

“一流大学”的浮夸和浮躁

文本/刘道玉

2020年11月23日发布,编号:973,《中国新闻周刊》

“一流大学”这个词,在教育学的字典里,在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文献里,都找不到。在欧美国家,最好的大学一般被称为名校、名校、研究型大学、顶尖大学。美国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就是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根据2020年9月17日公布的美国大学排名,前15名中,有8所私立大学全部上榜,可谓霸主之列。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有23到34所在美国,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些都是美国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美国经济、技术、军事实力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一流大学”,意味着什么,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学不再有教育理念,意味着大学理念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意味着大学正在向公司转型,意味着大学产业化、行政化。“一流大学”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所学术水平高的大学,并不意味着它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并不意味着行政评价是公平合理的,也不意味着它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20多年了,各种大学、各种媒体也进行了无休止的宣传,但收效甚微。反而挑动了大学之间浮夸浮躁、攀比的歪风。结果大学拼命争取硕士和博士学位,教授的资格评价也降级,教授补缺,博士生补水。同时,在争创“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教学评估造假、985大学评估受贿、学术腐败等屡禁不止。这些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实践证明,按照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用行政手段推进所谓“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导致学术腐败。所以一定要吸取教训,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术水平高的大学,只能在实践中自然形成。

教育和科研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曾国藩被认为是清朝的伟大人才。他有一句名言:“莫问收获,只求努力。”这是他挂在书房的座右铭,也是他学习自律的座右铭。表面上看,人们可能认为他只求耕耘,不求收获。其实他的意思是,如果种子是在田间挑选、培育、管理的,不用担心收获,总有一天会收获的。

中国有句老话:“无心得之,终归得之,但不允许刻意强求。”纵观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不都是默默耕耘后自然形成的吗?教育属于百年育人事业。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都要从长计议,要耐得住寂寞。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大约十年前,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我曾在《看历史》杂志上发表给学校领导的公开信,要求他们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榜样,进行反思。他们好像不听我的劝告,以至于浮躁和虚荣再次爆发,声称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现在弥补还不晚。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充分理解“莫问有所得,只求耕耘”这句名言。老子在《道德经》说:“轻则失根,急躁则失君”。希望清华戒骄戒躁,秉持十年坐冷板凳的精神。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创立自己的科学流派,努力创作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经典著作,以实际行动为国内其他高校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