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财经 >> 文章正文

棱镜|楼继伟:信用债要全部从银行撤出 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到不能倒

发布于:2020-12-20 被浏览:3169次

楼继伟建议可以限制单个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比如不超过10家或15家。同时,在同等条件下,多个平台可以做类似的业务,形成竞争。“如果他服务几百家银行,他的效率最高,但风险最大。我们必须平衡效率和风险,防止赢家吃得太多、太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统性风险。”

作者|小王

出品|棱镜腾讯新闻小曼工作室

12月20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强论坛年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发表了重声,点名宝商银行、恒丰银行等金融乱象,明确混业经营不是方向;要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到不能倒;为了纳税人的利益,应处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尽可能追回腐败、挪用资金和问责。

楼继伟指出,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不同阶段的高杠杆率。随着我国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的成功,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正在考虑有序退出。

“是考虑有序退出。不能说马上撤退,但一定要逐步撤退,这样宏观杠杆率才能稳定下来,逐步下降。”楼继伟强调。

近年来,金融混业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楼继伟在上述论坛上明确表示:“混业经营不是方向,要转型为分业经营。”

他说,直视下,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但也容易遏制和传导风险,导致金融风险恶化,给国民经济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要真正控制风险传染,混业经营要求金融监管由分业监管向精细网格化控制转变,不仅难度大,还需要深入金融业内部运作,大大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

“从治理混乱和采取的措施来看,是在弱化混业,进一步向分业转化;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更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楼继伟说。

数据金融平台的快速发展为银行客户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服务。楼继伟指出,这有利于补充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但也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楼继伟特别指出,“如果单个数据金融平台的市场份额过大,一旦其数据真实性和风险评估模型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大量的信用坏账。”短短几年,平台与数十家银行合作,形成万亿贷款。

解决的方向,楼继伟建议,与单个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应该是有限的,比如不超过十家或者十五家,同时在同等条件下,多个平台做类似的业务,形成竞争。“如果他服务几百家银行,他的效率最高,但风险最大。我们必须平衡效率和风险,防止赢家吃得太多、太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统性风险。”

在提到宝商银行破产案时,楼继伟引用公开报道,指出央行存款保险基金投入1700亿元救助。他强调,如果1700亿再融资贷款丢失,纳税人将会遭殃。“央行是最后贷款人,不是最后的亏损承担者,最后的亏损承担者是纳税人。”在恒丰银行的重组中,情况类似,目前的亏损由纳税人承担。

“要以纳税人的利益为重,选择破产重整方案,尽量追回贪污挪用(坏账损失很可能是洗钱)并追究责任,尽量减少纳税人目前的损失。被转让的企业应保留国有股权。你可以转让优先股,以便在业务好转时套现。”楼继伟建议道。“在继续去杠杆化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不得不提一下,以引起您的注意。”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演讲实录:

今年9月1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列为“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出要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注重发展和安全,为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提供强大动力。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号文件,这是推进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资本在五行之中,我就说说一些看法或者经验。

这里所说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债券、信用,还包括监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关系。

第一,金融乱象对国内大循环的危害。

就在2016年之前的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严重的混乱。大型商业银行都控制保险公司,还开设证券公司,经营理财业务,利用网点优势销售与其他机构相关的保险和资产管理产品,也进入PE、VC行业;保险公司热衷于控制商业银行,一些治理结构不良的保险公司利用这一点为流动资金注入和庞氏融资提供便利。商业银行绕过拨备覆盖率、风险准备金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并大量出表资金开展外包业务,通过“渠道”和“资金池”形成“银行影子”,进一步放大相关行业的杠杆水平,积累风险;P2P泛滥,风险事件频发。同业拆借不再是头寸调整,拆借范围超出同业。实体经济没有足够的收入,资金被抽到高杠杆、高风险、高利润运作的金融业。金融业的利润超过其他所有行业的利润总额,带动实体经济利率大幅上升,企业融资困难且成本高昂,严重影响双周期发展,尤其是国内大周期。

第二,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化”,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之后,我们开始控制金融混乱。一是加强风险隔离,清理证券公司“资金池”业务;银行理财业务为子公司,银行资金不能再投资股权;保险公司“保险姓氏保险”压缩“万能保险”业务,清理控制银行循环注资行为;证券公司以经纪和投行业务为主营业务,隔离所经营基金公司的风险;证券基金管理不同类型的基金时,要严格分离风险和利益,严禁使用高利润的债务资产;PE和VC公司管理的基金开始备案,从“基金池”中切断,防止被管理基金之间的收益被操纵,帮助投资者识别关联风险;P2P已经全部清仓,宏观杠杆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市场利率稳定下降。这些变化是受欢迎的。

第三,去杠杆,治理乱象的方向不能动摇。

今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再次上升,比去年底高2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260%以上,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变化。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突然爆发,中国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严重衰退。作为回应,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不同阶段的高杠杆率。目前,中国在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正在考虑有序退出。宏观杠杆率要稳定下来,逐步降低。一是金融乱象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远未成功,出现“资金池”清算、净资产增值、取消兑换、高风险机构排查清理、金融基础设施无序等现象。应该继续纠正。第二,欧美等主要国家宏观政策溢出效应明显,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大。然而,中国正在开放金融业,需要“保持战略实力,做好自己的事”。

第四,混业经营不是方向,要向分业转型。

与分业经营相比,从直观上看,混业经营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但也更容易遏制和传导风险,导致金融风险加剧,给国民经济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为了真正控制风险传染,混业经营要求金融监管由分业监管向细格监管、更严格的合规监管转变,不仅难度大,还需要深入金融业内部运作,大大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综合考虑,混业经营规范运作后,不需要从金融机构微观角度节约运营成本。从控制混乱的措施来看,它正在削弱混合产业,并进一步向分离产业转变。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金融业分业经营更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五,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短板。

2015年,股市经历了一次大的股灾。之后股市改革加速。科技创新板注册制度、净值证券基金、加强退市制度、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加大股票欺诈处罚力度等相继出台。当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改革。相比之下,债券市场改革相对滞后。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影响了相关地区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市场分割,分配和监管不统一。发行审核包括证监会、PBC、NDRC和多头管理。特别是银行间市场已经不是银行间融资的导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上市债券,包括中期票据。其次,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是分的,同一个债有不同的价格。这种分割将导致市场份额标准的放宽。7月,央行和证监会决定同意两个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建议尽快落地。此外,银行间市场债券多由银行持有,由商业银行承销持有,市场流动性差。一旦债务违约,商业银行就会受损。债券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条件是统一发行标准、交易流通和监管机制。按照《证券法》的说法,市场应该是交易所市场,监管机构应该是证监会。当银行间市场回归同业拆借市场标准时,所有信用债券都要退出,利率债券(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可以同时在两个市场交易,并开通结算,不

数据金融平台在中国发展迅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借款人的风险特征,提供给贷款银行,帮助其获取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这有利于补充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但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有专家指出,平台资本加杠杆,共贷份额太小,风险自留不足,2C和2B比例不当,数据所有权问题等。如果需要解决,可以制定规范。另一个重要的风险是,如果单个数据金融平台的市场份额过大,它爬出来的数据的真实性和风险评估模型的偏差会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比如一个平台短短几年就和几十家银行合作,产生了上万亿的贷款。可以限制单个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比如不超过10~15家。同时,在同等条件下,很多平台也会做类似的业务,形成竞争。比较也便于监管,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防止赢家吃“大到不能倒”,埋下系统性风险。按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第六,要防止数据金融平台大而不能倒。

最近一家数据金融平台的面试和停牌,其实是为了在事件发生之前和期间防范系统性风险,这是核心点。如果系统性风险已经爆发,政府必须拯救它们,纳税人可能会赔钱。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由财政部长担任主席并由各种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在美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该委员会定期开会,分析各种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在做出决定后,该领域的监管机构进行“排雷”,并向委员会报告。财政部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收集各监管机构和市场变化的信息,借助模型分析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并提交给委员会讨论。这样,系统性风险就应该在事件发生之前和期间得到遏制。财政部长之所以是董事长,是因为他更适合代表纳税人的利益,保护纳税人是他的职责。我国缺乏多领域风险分析和事前、事中解决机制。

第七,宏观审慎监管要面向事前、事中。

根据目前的制度安排,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但在事件发生之前和期间显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例如,据报道,宝商银行破产被公开报道,再融资和存款保险基金投入1700亿元进行救助。其实是为了抵消应该交给中央的“铸币税”。一般来说,“铸币税”是发行货币造成的,其实是不准确的。在财务分析中,只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存在,资产方的收益必然大于负债方的成本,差额就是“铸币税”。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时增加,紧缩时减少,但一直存在。扣除央行预算支出后的净“铸币税”应上缴中央财政,统一纳入预算,提请人大批准,并公开整个预算。如果1700亿再融资损失,会抵消资产方的利润,损害纳税人。因此,央行是最后的贷款人,而不是最后损失的承担者。要从纳税人的利益出发,选择破产重整方案,尽可能追回贪污、挪用、坏账等损失,并追究责任,使纳税人当期损失最小化。被救助的机构应保留国有股,国有股可以是可转换优先股,以便在业务好转时实现退出。但无论如何,再融资本息可能难以完全收回,对纳税人造成损害,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赤字。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核心问题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都被忽略,风险爆发。因此,在活动之前和期间停止问题是最重要的。我绝对反对“赤字货币化”,即通过透支央行或直接向央行发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利用再融资救助系统性风险,造成损失抵消了中央政府应得的利润,导致财政赤字扩大,成为“货币赤字”。我更反对。后者操作不透明,缺乏人大和社会的监督,隐含道德风险。事实上,恒丰银行的破产重组情况也是类似的。目前的亏损由纳税人承担,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入国有股以后有更好的回报。在继续去杠杆化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不得不提。请注意。

以上是对资本市场八个方面的反思,提出问题并解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尤其是政府部门,帮助解决问题,使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高效,帮助形成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标签: 风险 银行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