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科普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一个人过年会有仪式感?

发布于:2021-02-06 被浏览:3913次

今天不谈秃顶。来说说新年吧。一个人的仪式感不是鸡汤那么简单。

土冲创意

作者|唐亦诚中国科普精神健康促进中心

今年注定又是难忘的一年。由于COVID-19疫情,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本地过年”的倡议。突然,我一个人过春节了。相信很多朋友都在担心今年该怎么过。

其实,即使没有叔叔阿姨们的热情问候,过年还是要保持仪式感的。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过年的“仪式感”。

仪式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还能促进身心健康

“就地过年”为什么要有仪式感?仪式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仪式感,给人一个“世外桃源”,可以给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堂,在那里我们可以扮演另一个自我。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发现,举行仪式时,人们可以远离“真实”的世界,逃离日常生活中烦人的规则和琐事,进入另一个更理想化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仪式感可以帮助我们把“当场过年”当成一种“逃避”,跳出日常生活,体验生活中特有的新鲜体验。

仪式感把我们带进了天堂。|卡通创意

除了这种“鸡汤味”的好处,仪式感还能给生活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

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带来满足感和控制感.凯瑟琳沃斯就仪式是否能改善用餐体验进行了实验。

研究人员要求一组受试者在吃巧克力前进行特定的仪式。说明如下:“去掉包装纸之前,先把巧克力掰成两半;去掉一半包装纸,吃一半巧克力;然后把剩下的一半包装纸拿掉,把剩下的巧克力吃掉。”非仪式组的其他受试者在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后随意吃巧克力。

结果表明,举行仪式的受试者认为巧克力味道更好,价格更高。仪式让人更喜欢吃巧克力。

仪式能够提高人们的体验质量.心理学家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和他的同事们对赛前仪式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要求受试者参加歌唱比赛,并在比赛前举行一些仪式。结果表明,仪式可以缓解受试者在赛前的焦虑,进而提高受试者在场上的整体表现。

他们设计的仪式操作是这样的:画一幅能反映当下感受的画;在这张图上撒盐;大声数到5;把这张纸弄皱;扔到垃圾桶里。通过询问受试者的情绪状态和测量他们的心率,研究人员发现了仪式的功效。结果表明,人们的特殊仪式比随机行为和非仪式行为更能有效地缓解焦虑。

这项研究表明,当“当场过年”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进行仪式来平静内心的情绪,改善主观体验。

仪式感可以提高人的主观体验。|卡通创意

仪式还能够缓解人的焦虑感

那么,对于“就地过年”的小伙伴来说,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增加仪式感呢?其实,遵守从小到大习惯的过年程序尤为重要,不要因为“一个人”就随意打破传统。

比如,如果每年过年你都要买一套新衣服,那么就算今年春节没有社交活动,新衣服该买还是得买。又比如,如果每年过年你都会留一盘整鱼到初一,寓意“年年有余”,今年照例年三十就蒸上。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我们特别在意、以往过年时都是家人帮忙张罗好的东西,均是可以提升仪式感的好物,务必提前准备。比如南方一些地区,春节期间,桌上必不可少一盆水仙;还有门上的福字、春联……这些专属于春节的装饰物,一定要提前置办好。

我们还可以按日做主题,为自己的假期认真做一张“春节节目单”。比如,初一为“拜年日”,这一天要给所有重要的人拜年;初二为“宅日”,待在家里把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情补上,尽情地“挥霍”时间;初三为“计划日”,做一份详细的新年计划……每一天都有安排,自然就会找到仪式感,不会觉得孤独了。

仪式感,可以减轻人的孤独感。|图虫创意

若还有余闲,可以列一份感谢清单,回想一下自己这一年想要感谢的全部事物,帮助明确什么才是对自己重要的事。这样的回顾也有益于制定下一年的心愿清单。

除此之外,以“未来的自己”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也是颇具心理意义的仪式。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自己已经达成明年最重要的目标,以这个立场来回顾明年将会发生的事情。

有研究显示,用这样的方式与未来的自己做连结,可以把难度很高的挑战转化成可能完成的挑战,帮助自己成功达成目标。

生活需要仪式感。|图虫创意

而在新的一年里,其实我们每一日的生活也需要仪式感的加持。

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可以找一些暗示,或者小动作,告诉自己,“已经进入绝对工作时间了”。就好比,有的人不在桌子上放一杯可乐,就没办法静下心写作;有的人在开始工作前,要唱一支歌开嗓提神。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职场女神”,叫胜间和代。她曾经说,自己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会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从镜子放上去的那一刻起,她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状态。因为一旦她偷懒,就会从镜子中看得一目了然。

所以,即便过完年,也不妨常给自己设立一个小仪式,告诉自己,我要保持专注,高效工作——挣花不完的钱。

--小编祝大家新年都发大财 :D

编辑 | 陈天真

责编 | 高佩雯

标签: 仪式 被试者 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