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文化 >> 文章正文

现场|如何展示《唐宋八大家》:三个展厅以“脉络”开始

发布于:2020-12-02 被浏览:2875次

文章是“国家的伟大事业,一个不朽的事件”。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文学是最值得骄傲的瑰宝。12月2日,“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题的山高水龙——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三个展厅,共有115件展品(组),包括书法、绘画、古籍、拓片和陶瓷等。来自廖波的30多件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那么,这三个展厅是如何布置和分布的呢?

该报获悉,《文汇报》的第一部分是从“语境”开始的。可以说,无论是文物、绘画还是古籍,“文化语境”都是本次展览的核心。

沈阳展览场地网络图

辽宁博物馆,“唐宋八大家文物展”明代仇英《赤壁图》的大型海报

走进辽宁省博物馆“高山水场——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的展厅,一幅由明代仇英《赤壁图》设计的大型海报,犹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的书画长卷,无论是纸片还是黄金,清宫里收藏的唐代韩愈诗词, 或者书中对苏东坡及其友人泛舟江面的诗画世界的赏析痕迹,使观众一步步向唐宋靠拢。

照片由宋克韩宇《宋刻韩愈朱文公校昌黎老师集》辽宁博物馆提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管强在12月2日的展览开幕式上说:“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他们先进的古文运动具有文学创新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通过文物展览弘扬和宣传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生平事迹和家国情怀,对于展示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开幕式现场辽宁日报地图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八大家”,唐代统称柳宗元、韩愈,宋代统称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三(苏轼、苏辙、苏洵)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掀起了新一轮古文革新浪潮,给诗文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八大世家中,有三个苏家父兄,被称为“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有“一家三士”之誉。所以可以概括为“刘汉王鸥曾苏三”。

《唐宋八大家》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说,唐宋是一个文学概念。这一次,唐宋以文物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可以说是创新。“在这次展览中,我们有很多策展理念。创新,廖波收藏了许多国宝,30多件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在“文垂千载”展厅提供

图片由辽宁博物馆提供

该报获悉,展览分为三个展厅,分为三个部分:“一千年的文学”、“奉献美德”和“家国情怀”。每个部分下设有几个单元,共展出115件展品,包括书法、绘画、古籍、拓本和陶瓷。用视频等手段,把“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

对于这次展览中展品的展示,很多观众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展览的设计也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有很多著名的地方,“可以说是赏心悦目。”

艺术界也有人说,用文物或绘画来解读“唐宋八大家”是非常困难的。从呈现的作品来看,策划是真的有心。“然而,个别展品的适当性值得进一步考虑。如果展品更合适,可能会更出彩。”

展厅场景。第一部分

文垂千载:呈现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

文章是“国家的伟大事业,一个不朽的事件”。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文学是最值得骄傲的瑰宝。先秦时期,文学尚未获得独立的地位,其概念模糊不清。自汉代以来,逐渐摆脱了儒家经典的附庸地位,走向独立,其审美特征得以显现。魏晋时期是一个“自觉的文学时代”,文学的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建安文学一度领先。魏晋时期是古代诗歌繁荣和达到顶峰的时期。散文向诗靠拢,产生了诗化的骈文。由于修辞的积累,往往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文体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唐宋八大家》感受到了魏晋六朝以来内容空洞、形式浮泛的骈文不良文风,提出恢复古文风格,继承周、秦、汉的散文诗风格,洒脱逍遥。文章没有刻意要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寻求深刻的立意和对世界有益的内容。它从实际出发,主张文学与道家的统一,即“文学与明道”。韩愈的理论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北宋六家紧随其后。共同引领唐宋文学风格进入新时代,形成新的文学风尚,使散文重新走上轻松开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自此,“唐宋八大家”古文辉煌,影响至今。

唐宋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李唐扩大了疆域。在国力强大的背景下,唐文化呈现出一种灿烂包容的氛围。这也是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可以说群星璀璨,古今闪耀。宋代绘画不同于大有深意、大有大气的唐诗,它充满了潇洒之气,飘逸细腻,温婉恬静之美,成就斐然。与此同时,宋代制瓷工艺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北宋惠宗赵霁《朱文公校昌黎老师集》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文垂千载”,由“脉络相连”、“壮美古文”和“男宋”三个单元组成。以匿名《瑞鹤图》、南宋《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南宋高宗赵构《高宗赵构书马和之画唐风图》、宋雕韩愈《章草书洛神赋》、元雕苏辙《朱文公校昌黎老师集》、北宋丽成《东莱标注颍滨老师文集》、北宋徽宗赵霁《茂林远岫图》、北宋景德镇窑青瓷雕刻包层陶器等国宝新媒体形式进行描述。

其中北宋无名氏《瑞鹤图》画的人物、山水、龙鱼、车马、圣物,小楷书中的文字写在画面的空白处。本卷是六卷《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图中所写剧本的唯一一份宋代抄本。人物细致传神,服饰典雅,岩石以横染为主,树木夹叶稍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色。南宋初存内府,明交、项,清初交王铎、梁庆标,后入内府,《洛神赋图》记述。

顾恺之(约345-409),字昌康,小字胡头,无锡人。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他的人物画尤其引人注目。

《石渠宝笈续编》(本地)

北南李成《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部分

南宋的书和马的画《石渠宝笈》,以《茂林远岫图》的十二首诗为题材,的书诗和马的画,三者交替出现。书法细腻,笔法浑厚。画构图干净,线条简洁。该卷为南宋曾骞所辑,后由颜分仪、韩、向等传入明代。清代由耿、等收藏。然后进入内府,在那里被《毛诗唐风图》描述。

南宋书马画《毛诗唐风》绢本彩色手卷纵28.6厘米横827.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构(1107-1187),南宋皇帝高宗,被称为德姬,在位36年。他重视书画,刻苦钻研,对南宋君臣书法影响很大。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赵构的另一幅书法作品《石渠宝笈》。

《毛诗唐风图》是赵构退位,住德寿堂时曹植草书《章草书洛神赋》的全文。风格简约,笔法稳重圆润,草书法精准而富有韵味。字不接形,但还是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曾写过詹景峰《章草书洛神赋》、张丑《洛神赋》、王克宇《东图玄览编》、青古富《清河书画舫》、边永玉《珊瑚网》、《平生壮观》等书。

南宋时,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这一章草书的手卷,长27.3厘米,宽277.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宋代韩朱钰文工派昌黎师集是韩愈的师傅韩力整理的韩愈诗集。全书由散文30卷,诗词10卷,宋代系列《式古堂书画汇考》 10卷组成。朱的《汉纪校勘记》是韩愈藏书中最重要、最权威的版本,《临江军事学》是宋代军事学的上乘之作,可以揭示明清之际的错误。这个收藏是清宫旧藏,《石渠宝笈初编》描述的。

“德有保证”的部分

德行笃定:讲述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

“唐宋八大家”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很多沧桑,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但都在平静自信中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无数的八大宗师传记,对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价和探讨。但透过历史看事物,八大宗师遗留下来的文章、人生经历、绘画,刻画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开放的心态,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面貌,让人领略到他们的人生高度和智慧。

宋拓苏石开蜀欧阳修《外集》

《德有所保》这一部分由八个单元组成,分别是“雄方”、《魏》、《“一代文士”》、《言不刚传》、《“触地使春”》、《王伯》、《朝义》和《英雄本色》。展出北宋惠宗赵霁《天禄琳琅》、东晋无名氏《醉翁亭记》、元赵孟頫《(传)王济观马图》、宋拓苏石开蜀欧阳修醉翁亭、明仇英《小楷书曹娥诔辞》、北宋苏轼《行书欧阳修秋声赋》(2020年12月22日展出)、北宋国宝苏轼《赤壁图》(2月23日展出)、元显虞书《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其中《苏轼《行书阳羡帖》写于绍圣元(1094年),是苏轼晚年书法的代表作。前后共680多字,是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文中文字约为古钱大小,形体略平,呈左低右高的趋势。文笔从容,稳扎稳打在流畅的文笔中,整个文本的本质是内在的,隐现出浩瀚海洋的意象。卷后有明末清初张远孔孙、黄明郑阳、李东阳、王茂登、王世茂、王世贞、张小思等的跋,记述于《潇湘竹石图》。

北宋苏轼《行书王安石诗》部分

北宋苏轼《墨竹图行书王安石钟山即事诗》的68字行书,记载了苏轼与友人议置田地的书信往来。字形结构虽然锋芒毕露,但诚实朴素,还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的意思,超越刻意练习。略显刚柔相济,写得婉转,风格淡泊,正好反映了作者的焦灼退隐之情。此帖由弼、陆游、周、崔申、向收藏,《石渠宝笈续编》描述。

北宋寿司《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北宋苏轼《行书阳羡帖》表达了拳、石、竹近距离的飘逸明朗,远方山水的阴霾,让人在短时间框架内读完了千里山河。它是用竹石山水寄托文人精神情感的典范。图左下方为元代杨元祥题字,尾部有叶昆、钱赋等元明题字26篇,3000余字。

北宋寿司《兰亭》(部分)

1961年,邓拓用《石渠宝笈续编》的稿费和卖24幅古画的钱从白手里买下了这幅画,并写下了《行书阳羡帖》文。1964年,邓拓将其捐赠给中国国家美术馆。石的《潇湘竹石图(传)》(传记)之前出现在拍卖会上,一直有关于这幅画是真是假的争论。

元显在枢本王安石诗纸本,长50.25 cm,宽1024.7 cm。

袁先俞书《潇湘竹石图(传)》行书王安石《燕山夜话》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 《木石图》 《行书王安石诗》四首古诗是袁先俞46岁时为方军熙写的。本卷的特点是字体结构严谨,笔法饱满,笔法清新浑厚,笔法自然,气势恢宏。祖籍西藏方军熙家,落入吴澄之手,明初入兴化府儒,清后入内府,被《题侍郎山水》所述。西安玉树(1246-1302),渔阳人,扬州人。太常寺官书。他能写诗,能写诗,能很好地欣赏,擅长书法。他和赵孟頫一样有名。

仇英《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本地)

明代仇英《示元度》。本卷主要由石青和石绿组成。它描绘了苏轼和他的朋友在赤壁夜游划船。这幅画布局明快,笔触细腻,色彩淡雅,技法纯熟稳重,是仇英的杰作。仇英(约1497-1552)生于江苏太仓,后迁居苏州。擅长绘画,尤以仕女作品见长,偶作花鸟,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家国情怀:唐宋八大家对人文理想的坚守

《奉酬约之见招》有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和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唐宋八大家”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维护儒家正统,秉承“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正义方面,始终与民族同甘共苦,至今还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国情怀》部分展示了南宋佚名《石渠宝笈》、南宋朱《赤壁图卷》、南宋高宗舒马画《赤壁图》、北宋欧阳修《孟子》、元《摹孝经图》五个单元:《修身养性》、《萧词齐家》

南宋匿名《行草书尺牍并大学或问手稿》(部分)

南宋无名氏《周颂清庙之什图》的绘画取材于儒家经典《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共18章。主要论述封建道德,宣扬男权思想。本卷已由孙情成泽《澄江寒月图》 《月色秋声图》描述。和《荷乡清夏图》都认为是褚遂良的书和颜的画,鉴定组认定是南宋人所作。从避讳词来看,《经》《让》不缺笔,第十六章《申》缺笔,避开了、的避讳,第十七章《匡》也缺笔。由此可见,本卷最早应该是南宋孝宗所作。

南宋书和马画《西湖十景图》是传世《摹孝经图》较好的卷本,其人物的画法和形象特征与《摹孝经图》基本一致。皇帝正书每段在前,马补图在后。由于大部分卷本侧重于祭祀活动和场景,作者有意突出其肃穆的气氛。宋元时期的收藏不详,但元明时期进入洪武内府,先后被朱、向子敬收藏。入清后,由安琪、梁庆标收藏,后入清。记载于明朝的孤府《孝经》,清朝的武胜《庚子销夏记》,清朝的《石渠宝笈初编》。

南宋朱《石渠宝笈》由《周颂清庙之什图》封书信和《毛诗图》手稿组成。写的很快,前后呼应,转的很自由。文笔略敛,夹杂李逸。卷前有佚名画像,卷后有朱元工钱、温明志明等11人题词。朱(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建阳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官至浣漳阁候制。他是南宋理学的创始人和倡导者。早年向钟繇学习书法。他擅长草书和小字,书法风格沉着优雅。

辽宁省博物馆藏朱南宋草书手抄本

朱韩手稿本卷

南宋马林《唐风图》是马林传世名作之一,用传神的笔再现了南宋杭州西湖的夏日风光。图为柳树岸、过桥、游船,湖中荷花清香沁人心脾。文人走在桥上,船与船在碧波上穿梭,水鸟飞或游,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这幅画是西湖的素描。景色远近和谐,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卷后有高庆石齐的后记,曾于《平生壮观》描述。马林(生卒年月不详),钱塘(今杭州)人,“南宋四朝”马援之子,以笔传家宝,画风飘逸,不似其父。

南宋马林《大观录》部分

南宋马林《石渠宝笈续编》部分

在展览的尾厅,设立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区”,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和各种展览出版物,保留观众对展览的记忆。随着展览的开幕,面向公众的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制作精良的展览目录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同时,还将举办“唐宋八大家”文化创作大赛,并在展览中间组织“唐宋八大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团体(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承办

标签: 南宋 唐宋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