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健康 >> 文章正文

完成肝移植一千多次!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花了17个小时

发布于:2020-12-02 被浏览:3292次

在公开演讲、学术报告等。李光明经常展示一幅——的对比图。一个深褐色的肝表面布满结节,凹凸不平;另一个肝脏呈鲜血红色,表面光滑平坦。这就是重度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肝脏和正常人的肝脏的区别。

李光明

移植前,前者只能面对死亡。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外科医生突破了限制,实现了器官的再利用。“看到肝脏从几乎没有血色的深褐色变成充满活力的鲜红色,真是令人惊叹。”李光明的手指停留在鲜红的肝脏上,眼睛里有光。

作为北京最早的肝移植专家之一,李光明迄今已完成1000多例肝移植。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眼里,肝脏重新注射的“鲜红色”就像一道光,为患者打开了生命的希望。经过近30年的医疗实践,他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生命的接力,帮助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建立美好的联系,创造生命的延续。

一个不服气的小医生

为什么要成为医生?一百个医生可能有一百个答案,李光明的答案简洁:“神奇”。

李光明在陕西农村长大。小时候,他给人的印象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奶奶身体不好。每次去看医生,吃了医生开的药,马上就恢复了。当时就觉得医生太厉害了!”从初中开始,学医的种子就在李光明的心里生根发芽。他填写了高考志愿。他的十个志愿者都是医学院填的,他的专业只报“临床医学”。他还“故意”勾选了“不服从分配”选项。

李光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录取。199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师从国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冷希圣。

在病房里,患有肝硬化和肝癌的病人总是引起李光明的注意。不管大人小孩,皮肤都是黄的黑的。有些人有鼓鼓的肚子,但他们的四肢又瘦又弱.李光明感到很不舒服,一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能不能给他们换个新肝?

但当时国内肝移植成功的案例很少,业内专家对此并不看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很少有人涉足相关领域的研究。

1999年,李光明偶然听到一则新闻,看到了希望: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功实施肝移植。“不信服。”得知这个消息的李光明脱口而出,“当时我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应该是全国外科实力一流的,不可能做肝移植。我必须去天津。他们怎么能做到?"回忆起最初的自己,李光明笑了。那时候他只是科室里的小医生,但心里总有一种很严重的感觉。他想做某事,并且总是尽力去做。

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李光明来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参观肝移植手术。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是个肝硬化需要肝移植的病人。他采取了从取供体修复肝脏到切旧肝脏更换的全过程。"深褐色的肝脏被取回来移植到病人体内,变成鲜红色。"那一刻,李光明被生活的魔力深深震撼了。回国后,他申请并组织全系去天津留学。医院领导非常支持。一群人,从科室负责人到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去天津参观学习了三天。

“虽然肝移植的过程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过了几百遍,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还是不可能的。”从天津回来不久,李光明就从河北省沙河医院带了几十头小猪来做动物实验。那段时间,李光明几乎每次都钻入实验室,练习血管缝合和肝脏切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肝移植的全过程。“就像格斗练习一样,一定要熟悉自己的内心。”李光明说。这个“演习”持续了半年。

最难忘的“老师”

李光明(右一)正在接受手术

“锻炼”只是第一步。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训练,李光明的肝移植终于可以进入临床阶段。但当时没有一个病人敢冒险尝试这项新技术。

转机发生在2000年3月,当时李光明的一位老病人主动找到他,希望尝试一下。“病人的名字叫张英海。”当我提到这位老朋友的名字时,李光明的眼神柔和了,语速也慢了下来。“他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老师’。”

李光明和张英海在1993年相遇。张英海患有严重的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作为张英海的主治医生,李光明和冷希圣大师救活了张英海。1996年,张英海再次被诊断为肝癌。因为他的信任,他又找到了李光明。“肝硬化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因为之前的肝硬化太严重,影响太深,肝脏在肝硬化的基础上长出了肿瘤。”李光明用高超的外科技术完成了肝癌切除术,再次将张英海从生死边缘拯救出来。

然而命运捉弄人。2000年3月的这一天,李光明在门诊又见到了张英海。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肝癌复发了。经过评估,在张英海,进行手术切除是不现实的。

得知医院即将进行肝移植,张英海主动找到了李光明。李光明还记得他当时说的话:“李医生,你救了我两次。这次我还是相信你。我希望你能给我做肝移植。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愿意……”

李光明很感动,也很感激。“他给我的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一种生命的信任。”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这次行动不能有偏差,一定要像前两次一样成功,这样张英海才能安全回家。

2000年5月18日是李光明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他给张英海做了肝移植。这个操作意义重大。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肝移植,也是北京早期肝移植手术之一。

手术持续了10个小时。当李光明走出手术室宣布手术成功完成时,张英海的家人紧紧地握着李光明的手.回到病房,李光明站在张英海的床边,直到他来到苏醒。张英海慢慢睁开眼睛,看着眼前这位熟悉的医生。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获得了“新生命”,热泪盈眶。

此后,张英海的这次手术成为李光明肝移植的一个基准。短短三个月,他连续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肝移植,都是成功的,这也让他有信心进行肝移植。

但就在这时,病房里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张英海突然发高烧,被送回来了。李光明感到不安,冲到病房。CT检查结果显示张英海有肝脓肿和严重的腹部感染。手术明显成功,患者坚持服用抗排斥免疫抑制药物。为什么三个月后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感染?当时医生不知道。

张英海躺在病床上,觉得自己经历了三次磨难。恐怕这次他真的要走了。临终前,他对李光明说了一句话:“李医生,我可能做不到,但我仍然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一旦我走了,我愿意把我的身体捐给医院。这也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找到我术后生病的原因。”李光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打湿了他的白大褂.

几天后,在人民医院的太平间里,李光明和他的团队忍受着悲痛,向张英海做了最后的告别。三鞠躬后,他们解剖了张英海的尸体。正是这种解剖让李光明发现了手术的问题。——张英海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在肝脏被取下来的那一刻,我们看到肝脏上有一个巨大的脓肿。解剖发现是血管变异。”李光明说,当时移植到张英海的供体肝脏的动脉血管有变异。“这种变异血管受损,导致肝内胆管供血不足,胆管缺血坏死,最终导致感染和肝脓肿。胆道并发症非常隐蔽。早期手术后,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通常需要两三个月他的生命才会突然有危险……”

李光明被这种病理解剖深深打动了。他后来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因此,他成为国内第一个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病人对你的信任会导致这种实际的探索。”李光明开始带学生后,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患者可能更值得在行医的道路上当老师。”

在我的温度下温暖你的余生

张英海留下的“礼物”已经成为李光明前进的动力。从此他在肝移植技术研究领域越走越远,手术也越来越熟练。从未有过因血管不慎损伤导致手术失败的案例。2003年春节,一个病人的出现使李光明的肝移植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3年春节前夕,39岁的曹因过度劳累和重型肝炎住进了人民医院。他的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出现肝性脑病。他一开始不省人事,住院不到一周就昏迷了。曹老师家里很着急,他的小哥和大哥关系很好。他们私下里找到了李光明:“李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救我弟弟吗?”

李光明给出的答案是肝移植。“我们已经使用人工肝很长时间了,但效果仍然不理想。现在我们互相联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你哥哥的肝脏。”李光明解释说,如果没有合适的捐赠者,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将部分肝脏捐献给亲属,但这是医生的最后选择。“当时国外和港台地区已经做了几十例活体肝移植,效果不错。近两年来,国内出现了多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肝移植案例。两个成年人之间的肝移植必须精确计算,以便肝脏的每一半都能保持正常的代偿能力。”虽然李光明和他的团队以前做过数百例肝移植,但这是第一次做活体移植。

“我要捐!”我哥想都没想就提出要捐献肝脏。经检查,哥哥血型匹配,肝功能正常,完全符合献血条件。

正当哥哥开始办理相关手续准备手术时,曹哥哥的母亲反对道:“这是冒着失去两个儿子的危险,我不能承受……”李光明不得不说服他的兄弟想出其他办法。

没想到,两天后,哥哥又找到了李光明。他拿着一份写满手印的委托书:“李医生,我们家同意了!”

正月十五,团圆之夜,曹家两兄弟被一起推进手术室。通过李光明,他把他兄弟的五分之三的肝脏移植到了他兄弟的身体里。“活体肝移植意味着手术风险翻倍,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两个人的安全。”李光明回忆说,手术非常顺利,他完成了北京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

回忆起行医路上的又一次“第一次”,李光明笑了。他说曹兄弟的故事其实有一个“蛋”。两兄弟出院时,弟弟告诉他“委托书”其实是自己伪造的。“说实话,我心里有点害怕,但更感动。”这种血浓于水,让李光明深受感动。“嗯,手术效果很好。弟弟肝脏的一部分现在在弟弟体内“工作”

李光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工作了近30年。2019年,52岁的李光明再次来到北京佑安医院。

“我们国家是肝病大国,肝病患者太多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李光明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患者在肝移植中幸存;另一位患者因为没有等到肝源,没有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而因病死亡。“真的不是所有操作都能100%成功。这种事情每年都会发生,但是没有人能因为困难和失败而做到这一点。”

为此,李光明从未因为“困难”这个词而忘记自己原来的心。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7个小时的肝移植。同一个哥哥生病了,弟弟捐了肝,兄弟俩被一个接一个推进手术室。早上8点,手术室里,两个手术同时进行:一个手术需要切除哥哥的病肝;另一个手术中,弟弟捐献的肝血管需要同时进行修整和重建,为移植做准备。

在修剪弟弟的肝脏时,李光明和他的同事们意外地发现,——个弟弟的肝脏血管发生了突变。“普通人的肝,左右肝叶各有一条输送血液的动脉血管,一共两条,但这个弟弟的肝中间有一条很长的血管。”李光明说,多余的血管立即使现场气氛紧张。这时,我哥哥硬化的肝脏即将被切除,但如果强行移植这部分“变异”的肝脏,会导致胆道感染和脓肿,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给弟弟留两根血管,还是给弟弟移植两根血管?李光明必须做出选择。

“一定要保证捐赠者的安全。”李光明和他的同事决定为他的弟弟保留中间额外的血管,并为他的哥哥取一条血管。肝脏被成功切除。在亲吻血管的过程中,因为收获的血管又短又细,直径只有两毫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血管。这条血管缝合过去了,肝脏就能活了。”

在手术室里,李光明的注意力集中在这条血管上,时间一点点流逝。五个小时后,他的助手换了两三次。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暂时请血管外科医生从他哥哥的手臂上取一根桡动脉进行血管搭桥。十个小时过去了,随着哥哥体内深褐色的肝脏变得鲜红,胆囊也流出了金色的胆汁,手术终于成功了!

出了手术室,夜已深。“我还不觉得困,就是脚有点浮肿。”李光明又去了病房,当他看到手术后的病人脸色红润时,一股暖流涌上了他的心头,这个“小医生”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

来源:北京日报社客户|记者李玉瑶

编者:孟

流程编辑:郭丹

标签: 光明 肝脏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