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搜资讯网 >> 健康 >> 文章正文

冷天尿频 真的是因为不出汗吗?

发布于:2021-01-26 被浏览:3940次

冷天尿多,是因为不出汗?

俗话说“尿冷屁热”,意思是人在高温天气往往屁多,而在寒冷天气尿频。

特别是不管原来的温度是多少,只要寒潮来了,温度突然下降,就会出现尿量过多甚至尿频的现象。

为什么天气这么冷还尿尿?

流传最广的一种解释是,感冒的人不出汗,体内摄入的水分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自然导致尿液增多。

这个解释似乎很有道理,用最简单的加减原理来“解决”复杂的生理问题。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直观”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那么,冷天小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不简单,至少涉及到三个生理机制。

寒冷利尿

我们知道,人是“温血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极其敏感。即使轻微的温度变化也会及时调整,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核心体温的稳定。

在人类生活的一般环境温度下,热量平衡的维持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皮肤的血流量,改变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来调节热量的流失。

分布在皮肤上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极其敏感,只要温度降到17以下,裸露的皮肤就会感到寒冷,皮肤的血管会最大限度地收缩,这也是长期暴露在17以下会造成冻伤的生理机制(一般冻伤一般发生在深秋和初冬而不是寒冷的冬季)。

成人皮肤面积高达2平方米,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中循环血量非常可观,变化很大。

在合适的温度下,全身皮肤的血流量约为250毫升/分钟。

夏季高温下,最高可达6~8升/分钟。

当温度降到17以下,全身赤裸的话可以低到20-50 ml/min。

这样,在寒冷的天气里,只要气温下降,皮肤周围循环的血液量就会明显减少。

皮肤里的血去哪了?

它是被寒冷“挤压”进身体的深层血管,医学上称之为“中枢循环”;而皮肤血液循环也相应地被称为“外周循环”。

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是气温骤降时,皮肤血管的收缩将更多的血液“驱逐”到中央循环。

中枢循环的容积是相对恒定的,大量血液的突然增加会引起血压升高。

血量和血压的增加会刺激相关的容积和压力感受器,发出信号抑制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

我们知道,抗利尿激素是尿液调节的主要激素,其分泌增加会作用于肾小管,减少尿液的产生,滞留体液。

当人长时间不喝水,或者出汗或腹泻导致脱水时,就会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减少尿量。

相反,寒冷的天气抑制抗利尿刺激

素的分泌,就会增加尿液的产生,从而表现为多尿。

当然,不管气温高低,只要不出现突然地降低,人体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了新的体液稳态,尿液并不会出现明显增加。

因此,说冷天尿多,并不准确;而应该说快速降温才会导致尿多。

寒冷可以直接刺激膀胱

寒冷造成尿多,不仅通过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也会直接刺激皮肤上的感受器,导致膀胱容量的减小,即人们通俗说的“尿泡小”。

因此,寒冷不仅可以导致尿液绝对量的增加,膀胱容量的减小还会造成尿频;而尿频则又反过来显得尿更多。

当然,这种刺激需要的温度更低一些,因此,在冬天寒潮中,尿频更明显一些。

局部寒冷刺激还可以直接诱导尿急

不仅环境气温骤降会造成尿多尿频,身体局部接触低温物体,也会直接诱发尿频甚至尿急。

比如,在冷天用冷水洗手,赤脚踩在寒冷的地面上等行为,都会加剧尿多尿频的感觉。

这是因为,皮肤上的“冷”温度感受器可以直接发送信号引起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跃,从而诱导尿频尿急。

冷天不出汗,并不是造成尿多的原因

相反,人们直观认为的,冷天不出汗并不是造成尿多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并非只有“冷天”不会出汗。

出汗是体内热量产生显著高于经过皮肤非蒸发(出汗)散失,热量在体内蓄积,造成核心体温的升高。

这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启动“出汗”这种快速散热机制。

出汗的散热效率极高,1克汗液如果在皮肤上完全蒸发,就可以带走56千卡热量。

通常,人体在静息状态下,不做运动多余产热,只有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2℃以上,皮肤(平均温度就是32℃)与环境之间温差降低到0,蒸发之外的散热途径失效才会启动出汗这种快速通道加快散热。

而32℃以上气温属于异常高温,并非人通常生活环境的温度。

出汗并不是人体的常规散热途径,因而,冷天不出汗并不会对尿多产生任何“贡献”。

标签: 皮肤 冷天 尿频